道家左旋《先天太极图》(上)

一·道家左旋《先天太极图》所蕴含的道家古典人体生命科学

鲜为人知的左旋《太极先天图》是道家学说中一颗耀灿的明珠,它是‘易学’研究中,道家(包括后世的方士)在长期的‘修道养寿’的践履中,出于对‘道’(宇宙本体、本源)的深刻体验,逐渐制成各种图形,最后由唐末五带初的方士陈抟加以总结,创制而成的一种简洁、直观的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图像。(图一)这个图相与常见的儒家右旋《太极图》----即由北宋邵雍创制,明代儒生来知德完成的右旋《伏羲心易发微太极之图》,不仅‘太极图’图像旋转方向相反,而且八卦排列顺序和方位也大不一样,因笔者在‘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的缘起及其演变’及‘再论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的缘起及其演变’两文中已有专文论述,恕不在此赘述。

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以其高度抽象、概括的图像,不仅包藏了‘易学’象、数、理、气四要素,将‘太极’、‘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原理及其彼此转换的法则表现得尽善尽美,而且还充分表达了道家‘贵柔守雌’和‘尚水’、‘’主静‘的核心理论,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因而充分显示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因此本文主要试图痰逃道家左旋《太极先天图》对人体生命科学的价值,首先得从道家的宇宙观和人体生命科学的关系谈起。我们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是重内重合,以人为本,重整体系统,则尚德主靜。因此,在中國古代,人体生命科學,主要包括中醫(藥)學、氣功、武術等,其中氣功關係尤大。氣功古代謂之吐納導引、養生 之道,我們在這裏所說人體科學對思維的重大影響,主要指的就是這 種養生氣功、養生之道。也可以說,沒有古代養生氣功的產生與發展 ,就沒有古代人體科學。 關於‘養生氣功’唐代道教宗師司马承禎在《坐忘論.收心》中指出,‘修煉’者必須懂得‘心者一身之主,百神之思,靜則生慧 ,動則成昏’。又說:‘學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離境,往無所有 ,不落一物,自入虛無,心乃合道。’方能‘修煉’成‘內丹’。他. 所論述的‘主自信、收心、真觀、泰定’換現代氣功界的看法,已經 屬於‘氣功較高深的功法’,他對‘道’與‘養生’之間的關係和‘ 道’的內涵當然有深刻的認識。他所說的‘心乃合道’之‘道’,當 然就是《道德經》中的‘道’。老子所說的‘道’是什么呢?趙明先 生在《道家思想與中國文化》中指出:‘作為實體,’道‘兼有最小 與最大相結合的特點。作為規律‘道’自身還是一個‘有’與‘無’ 對立統一的範疇。‘道’無休止地運動變化,這種運動變化又具有循環性質。’可見所謂‘道’,既是宇宙本體,又是宇宙發展變化的自 然規律,人類在宇宙中起源和發展,當然和宇宙的發展變化規律密切 相關,道冢的古典人體生命科學,就是論述‘道’和生命關係的光輝 典範。 道家古典人體生命科學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老 子 首先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指出了「道]生成萬物、生成人類 的理论。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知众甫之状哉!以此。’在老子看来,正是既‘恍兮惚兮’而又‘有物’、‘有精’的‘道’,才是产生万物的总根源。这无形无象的‘道’中所包含的‘精气’,才是产生万物最真实,最可信验的物质基础。老子将对立的‘有’和‘无’,辩证地统一起来,说明了他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句话中的‘无’,并非‘绝对没有’,而是不可见的、潜伏状态的‘有’,是化生‘有’的萌芽和起始。从而老子的‘道’论为道家古典人体生命科学提供了一个充分的本体、本源论的哲学依据。

战国中期的宋研、伊文从老子的‘精气’说出发,进一步提出了万物和人类起源于‘精气’的学说。宋研、伊文在《管子·内业》中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列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名气。”又说:“翻道无茎,无叶无容。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再次,宋研、伊文首先肯定了产生五谷、列星、人类等万物的‘精气’,就是‘无茎’、‘无叶’、‘无容’的‘道’。他们进而指出人类的感知也同样来源于‘精气’,来源于‘道’。在《管子·内业》中他们说:“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他们把‘精’、‘气’和‘道’在人类生命起源的问题上高度的统一了起来,从而奠定了道家关于人类生命起源学说的基础。但他们并没能指出人类的起源和天地之间的关系,容易给人们造成万物和人类,同时起源于‘道’和天地的误解。庄子在宋研、伊文之后,说清了人和天地、‘道’之间的关系。《庄子·则阳》中说:“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明确地指出,形体最大的天、地和气中最大的阴、阳,都从‘道’中分化而出。《庄子·天下》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庄子指出了不可穷极的宇宙,就是老子‘无名’的‘道’。‘道生一’(《老子》三十二章)。这种“至微无形”的‘一’,就是未有形质、浑然一体的‘气。’而没有固定形质的‘气,’在‘俄顷之间’却有阴阳之分。万物则靠‘气’得以生成,这就是‘道’之‘德’,就是‘命’的来源。阴阳二气阴静(‘留’)、阳动,相互感应,聚散、离合,才化生了万物,构成万物的形体。有了形体才能保住精神,使万物有各自不同的仪容,也才能有‘性’《庄子·达生》中又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对此,宣颖在《南华经解》中曾解释说:“夫阴阳混合,则成体质,气息离散,则反于未生之始。”可见庄子已经明确地提出是‘道’首先产生了天地和阴阳二气,然后才有阴阳二气、天地相混合产生了万物和人类,还是先生成天地,再生成阴阳二气,最后生成万物和人类。

西汉的《淮南鸿烈》在宋研、伊文、庄子的基础上,清晰的论述了‘道’生成天地阴阳、万物、人类的基本过程。《淮南子·天文训》中说:“天坠未形,冯冯翼翼,灟灟洞洞故曰‘太始’。道始于虚廓,虚廓生于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先天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滛精者为星辰。”很明显‘淮南子’的理论主体,源出于老、庄‘有’、‘无’相生的‘道’论,其所异者,不过吸取了阴阳学派‘天地之气,不失其序’理论的营养而已。‘淮南子’认为,是由虚廓的‘道’首先生成元气。由再由天地的精气结合而分化为阴阳,最后由阴阳二气生成四时和万物;元气先生成天,后生成地。由阳气产生火和太阳,阴气产生水和月亮。从而将‘道’生成万物的过程给定了井然的秩序。在《淮南子·精神训》中又说:“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窈窈冥冥,芒芠漠闵,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