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慈悲示现纪录片

一部令人难以置信的纪录片《极乐世界示现在人间》
极乐世界的景象被拍摄出来。太殊胜了!从没见过这么殊胜的。观后感叹流泪佛菩萨已经悲悯我们到何种程度了。我们要是再不相信极乐净土、再不相信阿弥陀如来大悲愿力、再不老老实实一句佛号念到底。可想而知。我们愚痴到了何种程度!!!片中殊胜景象人间罕有 我们看后都非常激动 信心大增

因果报应——唐朝悟达国师的故事

唐朝时,有位高僧叫悟达国师。在他尚未显达被封为国师前,有一天在某寺遇到一位病僧。那病僧身上长疮,臭秽难闻,因此其他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惟有悟达国师,常怜悯地照顾他,那病僧的病也就渐渐好起来了。后来临别时,那僧人感激地对他说:“以后如果你有难,可到四川彭州九陇山来找我,那山上有两棵松树并连为标。”说完就离去了。-

-

????悟达国师后来因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尊崇他,就封他为国师,对他宠渥有加,可是有一天,悟达国师的膝盖上突然长出了一个人面疮来,眉目口齿俱备,每次用饮食喂他,都能像人一样开口吞啖,遍请各地名医医治,但都束手无策。-

-

????有一天,悟达国师突然记起昔日那病僧临别时所说的话,因此就启程入山去寻找,到了傍晚时分,果然找到两棵并连的松树,高耸入云,而那僧人已经站在金碧辉煌的大殿门前等他,那僧人殷勤地接待他,并留他住下。-

-

????悟达国师就把所患的怪疾和痛苦相告,那僧人对他说:“不要紧的,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明,你去用泉水洗濯就会痊愈的。”-

-

????到了第二天清晨,等悟达国师来到清泉旁,正要掬水时,突然听见那人面疮竟然开口大叫说:“你且慢洗!你的知识广博,通达古今,但不知你是否读过西汉书上,袁盎与晁错的故事?”-

-

????悟达国师回答说:“曾经读过!”-

-

????人面疮说:“你既然读过了,何以不知袁盎杀晁错的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错就是我。当时就因为你向皇帝谗言,害我在东山被腰斩。这个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寻求报复的机会,但因为十世以来,你都是身为高僧,且奉持戒律严谨,使我没有报仇的机会。这次你因为受到皇上过份的宠遇,动了名利心,在德性上有所亏损,所以我能够靠近你来寻仇。现在既蒙迦若迦尊者(化身为病僧)赐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脱,我们的夙怨,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

????悟达国师听了之后,不觉胆颤心惊,连忙掬水洗涤,洗时痛彻骨髓,一时晕厥在地,醒来后,发觉人面疮已经不见了,回头看那金碧辉煌的大殿,也已杳然无踪,后来悟达国师就在那个地方修行,从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忏”,就是悟达国师后来传下来的。-

-

????一桩十世前的冤仇,十世后虽是身为高僧,只因一念名利心起,还是逃不了因果的报应,这个真实的故事,给我们的警醒不可说不小,谁还会轻忽任何一个念头的生起?谁还会怀疑因果的公正呢?-


念佛号的注意事项


???? 一、身

1、身姿要端正(身正气顺,身不正气不顺),端坐或站立时以合掌为好(初修者端坐优于站立,初修者端坐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两脚要平稳触地);

2、眼睛要微闭(否则会受外边环境的影响,导致心散乱)。

二、口

1、声音不要过大(那样会损伤气血);

2、佛号速度不要过快,应与均匀绵长的呼吸相配(否则上气不接下气,会损伤气血)。

三、意

1、恭敬心念(因为念佛时,会感应到天龙八部等,有时就在身旁);

2、真诚心念(内心要充满对佛的敬仰和依怙之情,佛可以让我离苦得乐,可以让我得到福慧,我也会如佛一样得到成就);

3、清净心念(把自己的私欲放下,心地要纯洁);

4、注意力集中在后背的脊柱(或督脉),也可注意听呼吸,也可注意听心跳,也可注意听佛号声。

四、其它

1、不要被遍数所困扰,不要应付完成任务(遍数),那收不到好效果,反而让心焦躁,于身心的修行并无益处;

2、念佛号的功德回向时,一定不能只回向给自己,要懂得回向给自己的冤家债主(否则效果一般);

3、为他人念佛号的功德回向时,不能只回向给当事人,也要懂得回向给当事人的冤家债主(否则效果一般,甚至招来麻烦);

4、临终助念时,应祈请佛力加持,并带着祝愿往生心而念;

5、平时念佛号时,可先祈请佛菩萨的护佑加持,然后拜谢。

6、一天长时间念佛号,采用数佛珠也是可以的。(此法对于初修者可起到一定的摄心作用)

注:上述适于初级念佛号之人,中高级则应另议

信佛究竟信什么

一、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

  我们信仰佛教,信仰的核心就是佛、法、僧三宝。我们平常一般讲信佛,就包括信法,信僧。

  (一)信 佛

  信佛,既包括信仰本师释迦牟尼佛,更应该包括信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信我们自己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只有这样来信佛,我们信佛的这个信念才能够真正坚定不移。信仰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根本。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这一期的教化,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根本不可能知道要来信佛,要来求解脱。所以,应以信本师释迦牟尼佛做为我们信佛的根本,做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立了两大法门,一是弥陀净土,一是药师净土。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说,我们也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个殊胜的极乐世界。我们众生通过忆佛、念佛,将来就能够往生到极乐世界,亲见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门的,还有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世界的佛。根据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愿愿都是要解除众生的苦恼,庄严我们这个世界,把我们这个世界建设成像药师佛所教化的世界一样。

  我们要想求得身心净化,身体健康,少病少恼,就要修药师法门。通过修福修慧、净化心灵,我们在现身当世之中,就能得到一个平安幸福、光明洒脱及自利利他的人生。我们修药师法门,同样可以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在修药师法门的同时也可以修弥陀净土,把我们所修的一切功德、福慧资粮,都回向到临命终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所以,一方面是要我们心心念念忆佛、念佛,另外一方面也要我们积聚福德智慧资粮。

  (二)信 法

  信法,比信佛在某种意义上讲更加重要。因为,诸佛世尊从法化生,没有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僧。当然,如果没有佛的亲证,没有佛的宣说,法虽然存在,但却没有人能宣说出来。法是永恒的,法是真理,法是规律,法是我们能够亲证的一种客观存在。法表现在本体方面,它是我们亲证的一种境界;表现为语言文字,那就是经典,一切的经典表现为思维方式,那就是一种思想体系,这些都是法的内容。具体到我们现在所信的法,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有四摄法、六度法,乃至广说有无量无边的法门。这些法门既包括亲证的境界,也包括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和亲证的境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路走对了,途中的一切境界,你才能够得到实证。

  信法,我们首先就要珍视法,尊重法,使记载着法的经典不散失,不被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层,不后继无人。

  为什么法这么重要呢?因为我们信佛也好,信僧也好,终归都要依法而证解脱。佛是亲证法的导师,僧是依法修行的善友,或者说是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所以法是中心。在过去是讲佛法,很少讲佛学,也很少讲佛教,现在时代不断发展,和其他的宗教并列而称,所以才有佛教这个词汇。

  (三)信 僧

  僧,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是指十方贤圣僧。指证得了果位的僧人,指四果阿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虽然我们知道信仰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在末法时期,这样的贤僧圣僧可以说是越来越少。尽管目前多数都是凡夫僧,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就可以皈依。所以,我们皈依三宝,也要皈依清净福田僧。没有清净福田僧主持、弘扬佛法,我们同样不可能来亲近三宝,修学佛法,发出离心。

  我们信佛要有正信。正信的第一个要点,就是以三宝为正信的核心。我们信佛,就是三宝弟子。佛、法、僧加在一起是三宝。因为佛、法、僧这三者,都是世间非常稀有难得的无上之宝。得到了这个无上之宝,就能够解除我们身心种种的痛苦和烦恼,就能够解除我们生命深处的贫困,从而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富足起来。这种生命的富足,比起钱财的富有更为重要。因为钱财的富有是有形的,它总是有限量的,暂时得到了,很快又会失去。而佛、法、僧这种能使我们生命富足起来的法宝,一旦我们得到了以后,是永远不会失去的。它对我们未来生命的利益是恒久的,是世间任何有形的珍宝都无法相比的,所以是宝。

  佛、法、僧三宝,就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明等等病,所以我们要吃药,吃法药;以僧为友,清净福田僧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道友、我们的善友,是我们的善知识,所以要以僧为友。我们信佛的人,都要受皈依,拜师父。然而,我们不仅仅只是皈依了一个他师父,把他做为唯一的皈依处,而是要皈依十方的清净福田僧。

  二、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

  第二个方面,我们要信因果,以因果为正信的准绳。我们的信仰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坚定,是正信还是迷信,是正信还是邪信,是正见还是邪见,就是以信不信因果为准绳。

  不管是佛法还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联系。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终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众生的生死,做为生命的一种生灭现象,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脱有生必有死这一必然的因果律。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众生的生命形式,却是各不相同,乃至差异悬殊。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就是因果业力的作用。因果业力,这是生命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牵引力量。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所以,戒是足,定是身。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

  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我们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业障。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造业,就不能得解脱。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来求得解脱。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假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作得了主。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寺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所以,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