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左旋首页 | 健康指导 | 左旋论坛 | 左旋产品 心情随笔 (10) 技术教程 (10) 资源分享 (6) 视听冲击 (3) 左旋图片 (0)
   
   
<< 左旋真是越来越可爱了 类别: 技术教程  
寿山石的意义   [ 日期: 2009-03-04 2:31:37 PM | 作者: 科技领先 | 来源: Original | 晴天 | 心情: +2 ]  
寿山石的意义

福州的民间工艺久负盛名,尤其是寿山石雕,与脱胎漆器、软木画名扬中外,被誉为"榕城三绝"。寿山石雕,因选材于福州市北郊寿山乡的寿山石而得名。寿山石,以其质地脂润、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天雕神化、意境深遂、妙境入禅,在中国石文化历史上的分量和重要性是无须多言的,她是中国博大精深石文化宝库中一颗无比神奇的明珠。
一、 美丽的传说
在长达1500多年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各朝代的民间传说中都有着一些动人的寿山石传奇神话故事。
"娲皇混沌补青冥,遗石瑰琦映紫庭"。女娲炼石补天是我国最绚丽、最扣人心弦的古代神话之一。相传在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时候,女娲驾着祥云遨游在苍穹之东,见到苍苍三山峰,泱泱寿溪水,竟打动了这位仙子之心,将补天用的斑斓彩石,飘洒在寿山的田野山恋之间。这天上的彩石,洒在寿山溪一带,就变成了金光闪闪的石中之王——田黄石;飘洒在水涧、溪底的就化成百年稀珍的水坑石;更多的彩石飘洒在连绵不断的山岗上,便成了千年采之不绝的山坑石。这就成了"天遣瑰宝生闽中"之佳话传奇故事。
关于"女娲遗石在人间"另有一说。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上古时代天塌地陷,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曾经炼石补天,女娲补天之后,还剩下许多大小不一的灵石,于是她在神州大地上空巡视,最后发现福州寿山细林清幽,景致绝美,就把这些曾经用于补天的灵石撒向了寿山的大地,这就是寿山水田中的田黄石。寿山石田黄石传说更令人神往,因为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甚至在整个地球上,为什么只有寿山的水田里才会有这种珍贵宝石的存在呢?这是女娲对寿山特别眷顾的结果。
二、 寿山石的历史
民间相传寿山石始于两汉,未有足证,现存的福建省博物馆,由福州闽江南岸桃花山南朝墓葬出土的老岭石"卧猪"(圆雕)刻工简朴,形态逼真,证明远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寿山石雕就已问世。
  唐代,经济繁荣,佛教兴盛,寿山大兴寺院建筑,寿山石雕也得以发展,据传当时僧侣利用寿山石刻制佛象、香炉、念珠等,供寺院使用,也作为礼品馈赠香客。
  宋朝,重文轻武,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福州成了东南沿海重要城市,推动了寿山石雕的发展,从福州地区出土的宋墓寿山石俑来看,不仅数量多,且品类丰富,造型各异,生动多姿的各式人物禽兽,刀法简练,风格严谨,可以看出,寿山石雕已进入成熟阶段。
  元代之前,印章多以铜、铁、玉为材。元明之间,民间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寿山石章以洁净如玉、柔而易攻而应运而生,倍受书画家、篆刻家的赏识,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汉、斑驳淋漓,中国独特的篆刻艺术得以风行和发展,"万朵云霞几度攀,珠光宝气绝人寰,风靡皖浙千家刻,功在印坛是寿山",现代著名金石家钱君陶先生对寿山石在篆刻艺术史上的功绩作了很高的评价。
  明代,寿山石的钮饰艺术得到长足发展,雕刻艺人在继承古代玉玺、铜印等钮饰基础上,造诣很高,风格独特的印钮艺术,寿山石章成了文人墨客们的心爱之物、珍藏之宝。
  由于石章钮饰的出现,寿山石雕技法有了很大的变革与发展,刀具,握刀与运刀的方法都有了改变,过去的石俑、主要以肩膀顶着木柄长刀具雕刻,刀向多显直线,对于细小的印章钮头来说这种方法显然不适用了,刀具演变成为手凿与修刀,完全用手掌握,运刀如笔,刀法刚柔相济,婉转流畅,所表现的形象婀娜多姿,更臻完美,同时,受中国画的影响,出现了高浮雕技法、皱法雅洁,实有画意,从此,寿山石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清代是寿山石雕的昌盛时期,史籍记载,雍正时寿山石雕已纳入官府的征税范围,雕刻艺术因材施艺,分别雕刻印章、文具、人物、动物及玉镶嵌各种器皿,印章的钮饰更加精致多样,表现技法上出现了阴刻和链条技法,乾隆皇帝用过的一套"宝印",就是用一块田黄刻制并由两根链条连接起来的三颗印章,技艺高超,堪称国之瑰宝。
  新中国成立后,五十年代,寿山石雕开始复苏,七十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派融汇交流,取长补短,同时吸收了古代与西方艺术之长,促使雕刻技法日新月异,出现了以薄意、浮雕、高浮雕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发展了透雕、镂空雕和银嵌等新技法。
  寿山石珍品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恬静而生动,抒情而优雅,精美而珍贵,收藏家竞相争购,寿山石为人们带来了高雅的艺术享受。
三、 寿山石的分布与形成
"福地钟灵藏异宝,寿山优美隐奇珍"。寿山石矿床分布于寿山村周围群密、溪野之间。地质学家勘探结果表明,寿山石主要分布在福州北部与连江、罗源交界的"金三角"地带,以寿山为中心,东至连江县隔界,西至旗山,南达月洋,北至党洋,约有十几公里方圆。
在地质的中生代(距今两三亿年至6700万年),在今天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大量岩浆突破地核冲出地表形成了烈焰冲天、浓雾腾腾的火山大爆发。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成为叶蜡石矿。叶蜡石并非只产于寿山,但是像寿山石这样灵纯、剔透、晶莹、斑斓的叶蜡石,世间罕见。
四、 寿山石的种类
矿石的矿物成份以叶腊石为主,其次为石英,水铝石和高岭石,少量黄铁矿。寿山石分布以寿山村为中心方圆二三十里,可划为寿山、月洋两大产区。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
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以达百数十种之多。品种的名称,有的是文人起的,有的是采掘者自号的,虽繁杂雅俗并存,但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可循,即从一个品名中,可以知其出产地,或可以说出其采掘洞,或可知起矿石色相等。
寿山石根据矿石的走势,可分为三大系:高山系、旗山系、月洋系,根据矿石的品类,又可分为五大类:田坑石、水坑石、山坑石、旗山石、月洋石。
五、 寿山石的特性
1、光泽:叶蜡石型寿山石多具油脂光泽、腊状光泽。当其他矿物较多地杂于其间时,则是土状光泽。
2、硬度:硬度主要根据各组成矿物的含量及特性而定。叶蜡石为主时,其硬度、密度特点多近于叶腊石矿物质;以地开石为主时,则近于地开石。叶蜡石解理完全,薄片能弯曲,但无弹性,断口参差不齐或呈片状,具滑感。硬度2.32―3.05,多密度<2.5。密度2.7―2.84,以2.75―2.83者居多。层内结构较强。层间较弱,容易形成薄片。这就是为什么其"软而易攻"的原因。地开石硬度多在2.6左右,密度在2.5―2.7间,以2.6为多。寿山石当含伊利石较多时,密度可达2.9-3.1。
3、颜色:以黄色、灰色为基调。随着其他矿物的掺入,颜色便丰富多彩。如"月尾绿"以黄绿色为主。"月尾紫"以紫色为主。芙蓉石则有灰白、白色、红色、黄色、绿色。色黄者,多质地纯净,具有油蜡光泽或蜡状光泽。
4、热能性:具有较低膨胀系数,所以有热稳定性。热处理后仍能保持强度;经过煅烧,还具有特别洁白和高光亮度。优质高岭石的耐火度高达18000C。
5、放射性:经70多个钻孔和大量槽探内系统放射性伽玛(γ)检测,寿山叶腊石矿25-30γ;峨嵋叶蜡石矿为20—30γ。放射性γ值均低于30。一般只有大于40γ时,才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对人体有害。
寿山叶蜡石还具有化学稳定性和物理绝缘性,以及吸水性、悬浮性和可塑性等等。我们相信,随着科学不断地发展,对寿山石的研究和利用也会进一步地深入。
六、 寿山石的收藏与保养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也随着寿山石雕艺术的不断提高,收藏寿山石雕成了欣赏、保值、考古、交流、珍藏等的重要内容。不但各地的博物馆争收藏,社会上更涌现出许许多多寿山石雕收藏家,掀起一阵又一阵的寿山石收藏热潮。
寿山石质地细腻,脂润柔软,经过雕琢加工之后,外表光滑明亮,色彩斑斓,纹理自然,既属名贵彩石,又是珍贵艺术品,可供观赏,亦宜收藏。
寿山石最忌于干燥高温,应避免阳光暴晒和高温环境。寿山石雕适宜室内陈列,如石表灰尘,污物污染,只要用细软绸布轻轻擦抹,即可恢复光彩,切忌用金属或其他硬物修刮,以免破坏明亮光滑的表层。
一般而言,寿山石宜用油保养,以白茶油最为理想。石表吸透油质,不让干燥,以养其性,反复如此,石质更加温润莹澈。值得注意的是,花生油、沙拉油、芝麻油均会使石色泛黄,所以不能采用。此外,动物性油脂与化学合成油脂均不适用于寿山石。但并非每个石种都适宜油养,需根据不同的石质采取保养措施。
田坑石石性稳定,湿润可爱,无须过多抹油,只要时常摩娑把玩。水坑石冰心洁质,精细磨光后,把玩在手晶莹通灵,也不必油养。山坑石中的高山石,质细而通灵,石色丰富,鲜艳多彩,但质地较松,表面易枯燥,甚至出现裂纹,色泽也会变得黝暗无光,若经常为其上油保养,则流光溢彩,容光焕发。
寿山石性偏软,应注意小心轻放,不慎掉落地上,容易破裂,追悔莫及。藏石如藏酒,酒愈陈味愈香,石愈久质愈润,藏而生爱。
七、 寿山石的艺术价值
通过观石观已以类情德,因为"品有清浊厚薄,格有高低雅俗",赏石者的情性、人格修养、归而为一,寿山石生命的节奏和性情反映的一种"微妙玄通"的境界,给赏石者的心灵一种致远感悟,产生难得的灵气,使寿山石节奏的生命和赏石者精神处于一种谐震之中,发现寿山石文化之超越性,理解寿山石文化这一表达宇宙真理文章的深刻涵意。
寿山石之意境,一是客观物象成为中心的意象,二是反映石之旨意,三是令人遐想无限,赏石者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气质之情的表现"变成自然流露的"率真感悟"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之外的"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又能够与你心灵相通,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悟到的东西。赏石者将自己投入寿山石中还人之天性、达"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石我为一"的艺术之最高境界,从寿山石中体验到具有丰富内涵无限深奥的象外之意、景外之情、领悟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明白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阴阳变幻的微妙及处世的方略。
寿山石之意境,一是客观物象成为中心的意象,二是反映石之旨意,三是令人遐想无限,赏石者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了"气质之情的表现"变成自然流露的"率真感悟"达到一种超越物质世界之外的"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而又能够与你心灵相通,只要用心体会就能感悟到的东西。赏石者将自己投入寿山石中还人之天性、达"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石我为一"的艺术之最高境界,从寿山石中体验到具有丰富内涵无限深奥的象外之意、景外之情、领悟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明白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阴阳变幻的微妙及处世的方略。
寿山石文化从物之情理达妙通之悟境,反映了寿山石文化品格的表现力、感染力,使赏石文化走向更高层次,为当代赏石文化增添了意味,提高了品格。


"女娲补天遗石"  


据说寿山村曾有个女娲庙,位于上坂田附近,规模一般,但无论造型和香火旺盛的程度,均胜过当时鼎盛一时的北峰三寺(寿山寺、九峰寺、芙蓉寺)。村民缘何对女娲庙如此重视,据当地的一些老农讲,相传在那"混沌初开,乾坤始奠"的创世纪之初,女娲氏为了焊补天上的漏洞,用红、白、黄、绿、紫五种灵石,炼就补天的五色石,从昆仑之西北,一直补到东海之滨,还余少量五色彩石正不知做何处置,恰好途经寿山、芙蓉、九峰三山之处,见这里山之苍郁滴翠,水之潋滟清澈,是个未来天造神设、人类栖息的好去处,激动之余,遂把后一撒,把补天余石尽撒在寿山各地的山山水水之间,从此,这些五色彩石便在寿山扎根,吸取天地精华,经过不知多少个世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千百种各具特色的闽中瑰宝。


传说二:"凤凰彩卵留人间"


  远古时期,寿山地区一派桑麻人家,男耕女织,鸡犬相闻,禽鸟和鸣的景象。此时天上的皇帝还管着人间的事务,他派遣凤凰女神作为寿山的巡行使者。过了些时候,她奉命调返天上;临行,她顿生离愁别绪和眷恋寿山之情。为了不致忘却的纪念,她将自己血肉身躯的一部分——彩卵留在此苍山绿水间,寄望她的后代能在此秀比天阙的寿山繁衍生息。后来无数的凤凰彩卵就孵化成了晶莹璀璨、五彩缤纷的寿山石。清乾隆年产,福州诗人郑洛英有《无题》诗咏寿山石:"寿山五色鸟,人云是凤凰。一见遂飞去,天云高茫茫。其下产石子,滑润凝脂肪。大石以石称,小石以车量。……"也是说这则神话的,甚至到了清代时,还有人说见到此"五色鸟"的"凤凰"呢!


  不论是女娲补天遗石的神话,还是凤凰彩卵留人间传说,同样是不可思议的事。甚至还有更加奇怪的遐思异想。如清康熙时著名文人查慎行在《寿山石砚屏歌》里想象的:"寿山山前石户农,力田世世兼养蜂。采花酿密自何代,金浆玉髓相交融。深埋土肉久成骨,亦如虎魄结自千年松。"也就是说,瑰丽的寿山石是由蜜蜂躯体和蜂密长年深埋地下而化成的。寿山村又因其通灵的寿山石与美丽的传说更加名闻遐迩。
Text


Rss Comment   Track Back


 该会员发表的其他主题:
> 宇称不守恒定律目录---宇称不守恒定律目录 概述 宇宙源于不守恒 发现...
> 科研工作者热议左旋,左旋科技所代表的是中国智慧产业---科研工作者热议左旋,左旋...
> 了解形势,总书记“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决批判改旗易帜的邪路,---[siz...
> 宇称不守恒定律伟大成就 – 研究和发展左旋事业 缓解地球和人类的困境---宇称不...
> 对话左旋:五五团结统一 事关重大---对话左旋:五五团结统一 事关重大 ...
进入会员主页,查看更多该会员主题...

No Comment

发表评论
作者: 姓名:  密码:   同时注册?   

禁止表情
禁止 UBB
禁止图像
识别URL
隐藏评论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