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 命 圭 旨

 

佚 名 (著)

钱塘散人校注

 

《性命圭旨》,作者不详。分元、亨、利、贞四集。相传出於尹真人高弟之手。前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余永宁序,此书或为明代著作。全书以图配文,阐述内炼理论与功法,博采众家之说。书中首标三圣图,叙述吸取儒佛之说,有明显的三教合一思想,最终归结於道教。如元集收录宋儒周敦颐《太极图》、又录佛教《观音密咒图》,最终落脚於道教《飞升图》。为研究元、明道教内炼理论与方法的参考资料。收入《道藏精华录》第七集。

 

性命双修万神圭旨

 

元 集

 

大道说

 

庖羲上圣,画八卦以示人,使万世之下,知有养生之道。

广成子谓黄帝曰: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赫赫发乎地,肃肃出乎天。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汝入于穹冥之门矣,至阿彼至阴之原也。

轩辕再拜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周公繇易曰:君子终日乾乾。

孔子翼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于恒河沙数,曰道;孤则独无一侣,曰道;直入鸿蒙而还归溟滓,曰道;善集造化而颉超圣凡,曰道;目下机境未兆而突而灵通,曰道;眼前生杀分明而无能逃避,曰道;处卑污而大尊贵,曰道;居幽暗而极高明,曰道;细入刹尘,曰道;大包天地,日道:从无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经五千四十八卷,也说不到了处;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处;道德五千余言,也说不到极处。道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原夫一炁蟠集,溟溟滓滓,窅窅莫测,氤氲活动,含灵至妙,是为太乙,是为未始之始也,是为道也,故曰无始。

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动荡,虚无开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无相射,混混沌沌,冲虚至圣,包元含灵,神明变化,恍惚立报,是为太易,是为有始之始也,是谓道生一也,是曰元始。

夫天地之太极也,一炁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罗列,万灵肃护,阴阳判分,是为太极,是谓一生二也,是曰虚黄。

阴阳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谓二生三也,是曰混元。

阳之清者,升上而焕丽也,则日月星辰在焉。故天左运,三光右旋。阳之清者,腾上而会于阳也,故风云动而雷雨作焉。阴之浊者,重滞而就地也,则海岳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故岩岫出云,山泽通气。阴阳之气闭而不通也,则雪霜结而冻冰焉。阴之浊者,积冱而下凝也,穴岩幽藏而深邃,故五谷八石以错杂焉。天地之中,阴阳正气之所交也,圣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贤愚寿夭,实所宰焉。胎卵湿化,无所息焉。是为六合也,是谓三生万物也。

人禀氤氲之气而生,而长至于二八之年。则九三之阳乃纯。当是时也,岂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谋报浑敦之德者至,乃日凿一窍,则九三之阳,蹄骤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纯,而破于离;坤有所含,而实于坎。

若夫至圣神人,能知道体太极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阴阳之所以乘,能知天地玄牡之所以交,是以法乾坤之体,效坎离之用,振阴阳之柄,过生死之关,取坎中之阳,填离中之阴,离阴既实,则复纯白为乾矣。

斯时补足乾元,复全浑敦,以全亲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赋,是为囫囫囵囵一个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进不怠,则金丹成而圣胎圆,圣胎圆而真人现。真人出现,变化无穷,隐显莫测,而与钟、吕、王、马并驾,亦又何难?

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养,衰不知救,日复一日,阳尽阴纯,死而为鬼。故紫阳真人曰:嗟夫!人身难得,光阴易迁,罔测修短,安逃业报?不自及早省悟,唯只甘分待终。若临期一念有差,立堕三涂恶辙,则动经尘劫,无有出期。当此之时,虽悔何及?

故三教圣人,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熏修,以脱生死。

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

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

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

教虽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圣教曰:安汝止,钦厥止,艮其止,止其方,缉熙敬止,在止至善。黄中通理,正位居体,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浑然在中,粹然至善。诚尽处腔子,里乐处方寸。神明之舍,道义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天下归仁,退藏于密,何思何虑之天,不识不知之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门,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觑不破之机。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他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蜜地,难以悉纪。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懦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余于是而知:不执中、不一贯,其成圣而孔子乎?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归一,其能禅而释迦乎?唯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霹出端倪,强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

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

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帝帝,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于此也。

圣得此而圣圣,玄得此而玄玄,禅得此而禅禅。而圣玄禅之大道,原于此也。

帝皇之得道者,若羲农、黄帝焉。仕隐而得道者,如老、庄、关令焉。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山岩而得道者,若钟、吕、希夷焉。

道之在天地间,成仙作佛者,历历不可以指数也。伏睹总仙之传,始知自古以来冲举者十万余人,拔宅者八千余处。奇若子晋之骖鸾、琴高之控鲤,寿若李脱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厌世而尸解。复有道成而隐,但为身谋,不肯遗名于世间者、岂胜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隐或显,宁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节下士,只为有道存尔。周子曰: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

先哲云:人身难得今已得,大道难明今已明。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此身虚幻,是四大假合之物耳。速如水上之沤,瞬若石中之火。人寿虽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

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无涯不测之事。一息不来,倏然长往,命未告终,真灵已殁于别壳矣。当斯之时,虽荣居极品,禄享千钟,家丰无价之珠,室富倾城之美,悉皆抛下,非已有也。所有与己偕行者,平昔所作罪业而已。故曰: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回光集云: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失人身再复难。

悟真篇云:试问堆金等山岳,无常买得不来么?

吕纯阳云:万劫千生得个人,须知前世种来因。速觉悟,出迷津,莫使轮回受苦辛。

张紫阳云:休教烛被风吹灭,六道轮回莫怨天。

三夏斯语,能不恤然失乎?

夫人欲免轮回,而不堕于世纲者,莫若修炼金丹,为升天之灵梯,超凡之径路也。其道至简至易,虽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跻圣域。奈何世之修真者,志道而不专精,专精而不勤久,是以学者众而成者寡也。

尚书曰:知之非艰,行之唯艰。

道经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闻而不行,道安能成?

陈泥丸曰:我昔修行得真诀,昼夜功夫无断绝。一朝行满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阙。

马丹阳曰:师恩深重终难报,誓死环墙炼至真。

二公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发勇猛心,辨精进力,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脱樊笼,而超霄汉者哉?

吕祖有云: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劫。

盖天有时而倾,地有时而陷,山有时而推,海有时而竭。唯道成之后,乘飞龙,驾紫雾,翱翔天外,逍遥虚空,数不得而限之,命不得而拘之,真常本体,无有尽时,回顾世间之乐,何乐如之?

尝稽道德经曰:虽珙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此予道之所由作也。

 

 

 

性命说

 

夫学之大,莫大于性命。性命之说,不明于世之久矣。

何谓之性?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

何谓之命?先天至精,一炁氤氲是也。

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则谓之命;在人,则谓之性。性命实非有两。况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而性命之理,又浑然合一者哉。

故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谓性。此之谓也。

乃玄门专以气为命,以修命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详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

禅家专以神为性,以修性为宗,以离宫修定立教。故详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

岂知性命本不相离,道释原无二致。神气虽有二用,性命则当双修也哉。

贤人之学,存心以养性,修身以立命。圣人之学,尽性而至命。

谓性者神之始,神本于性,而性则未始神,神所由以灵。命者气之始,气本于命,而命则未始气,气所由以生。

身中之精,寂然不动。盖刚健中正,纯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为命之根矣。

心中之神,感而遂通。盖喜、怒、哀、惧、爱、恶欲者存,乃命之所寄也,为性之枢矣。

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气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手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知识,出于心哉。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哉。语默视听,身累命也。

命有身累,则有生死。性受心役,则有去来。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来,不能尽性也。

故盈天地间,皆是生气,参赞两间,化育万物。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盖生之理,具于命也。盈天地间,皆是灵觉,明光上下,照临日月。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

天窍圆而藏性,地窍方而藏命。禀虚灵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气,性根元神。潜神于心,聚气于身。其中有道。

阴符经曰:机在目。

道德经曰:不见可欲,而心不乱。

鲁论曰:非礼勿视。

朱子曰:制于外所以养其中也。

金笥宝箓曰:眼乃神通玄牝门,抑之于眼使归心。

眼守此窍不离,即如来正法眼,合涅槃心之秘旨,故楞严经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又观经观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毕竟沉沦。

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观其侥者,观此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者,观此窍中之妙也。

昔黄帝三月内观者,观此也。

太上亦曰: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乃至虚无。

观心非易,止念尤难。是以念头起处,系人生死之根。

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起信论云:心若驰散,即便摄来,令住正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于此。

虚靖天师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

当知妄念起于识根,对境成妄,实非有体。在众生时,智劣识强,但名为识。当佛地时,智强识劣,但名为智。只转其名,不转其体。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见立知,妄尘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见无见,则智性真净,复还妙湛,洞彻精了,而意念消。

意念既消,自六识而下莫不皆消。即文殊所谓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脱。既无六根,则无六尘。既无六尘,则无六识。既无六识,则无轮回种子。既无轮回种子,则我一点真心独立无依,空空荡荡,光光净净,而万劫常存,永不生灭矣。(钱塘散人注:此言意识既消,则五蕴皆空)

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当,何等直截,何等简易!但能培养本原,观照本窍,久则油然心新,浩然气畅,凝然不动,寂然无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谓皮肤剥落尽,一真将次见矣。

工夫至此,自然精神朗发,智慧日生,心性灵通,隐显自在。自然有一段清静阖辟之机,自然有一段飞跃活动之趣。自然有一点元阳真炁从中而出,降黄庭,入土釜,贯尾闾,穿夹脊,上冲天谷,下达曲江,流通百脉,灌溉三田,驱逐一身百窍之阴邪,涤荡五脏六腑之浊秽。如服善见王之药,众病咸消。若奏狮子筋之弦,群音顿绝。所以云:一心疗万病,不假药方多。(钱塘散人注:此乃小周天之督脉路线)

是知一切诸圣,皆从此心方便门入,得成祖佛,为人天之师。凡夫不能证者,由不识自心故。故曰: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门出,历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

所以诸佛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乃至千圣悲嗟,皆为不达唯心出要道耳。

如宝藏论云:夫天地之内,宇宙之间,中有一宝,秘在形山,识物灵照,内外空然,寂寞难见,其谓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虚无之间。端化不动,独而无双。声出妙响,色吐华容。穷睹无所,寄号空空。唯留其声,不见其形。唯留其功,不见其容。幽明朗照,物理虚通。森罗宝印,万象真宗。其为也形,其寂也冥。本净非莹,法尔圆成。光照日月,德越太清。万物无作,一切无名。转变天地,自在纵横。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谁闻不喜,谁闻不惊。如何以无价之宝,隐于阴人之坑。哀哉!哀哉!其为自轻。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宝也焕焕煌煌,朗照十方,间寂无物,应用堂堂。应声应色,应阴应阳。奇物无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见,侧耳不闻。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为也圣,其用也灵。可为大道之真精,其精甚灵,万有之因。凝然常住,与道同伦。

天下最亲,莫过心也。百姓之用,而不知心;如鱼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经云:一切众生,从旷劫来,迷列本心,不自觉悟。妄认四大为身、缘虑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认,但认一小浮沤。以此迷中复迷,妄中起妄,随境流转,离目生情。取十万端,无时暂暇。至使起惑造业,循环六道,密网自围,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

故灵润曰:妄情牵引何时了,辜负灵台一点光。夫灵台一点光者,即真如灵知心也。最玄最妙,通圣通灵。极高明,极广大。化万法之王,为群有之体。坚彻三界,横亘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虽天地既坏以后,而未尝无。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故曰:三界唯心。

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见境是心。境即是心之境,心即是境之心。对境不迷,逢缘不动,能所互成,一体无异。若能达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觉尽无始,妄念摄境归心,出缠真如,离垢解脱,永合清净本然,则不更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金出矿,终不更染尘泥;似木成灰,岂有再生枝木。一得永得,尽未来际,永脱樊笼,长居圣域矣。

虽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来地。若根器钝者,将如之何?必由下学而上达的功夫,渐次引入法门可也。使之行一步,自有一步效验,升一级,自有一级规模。亦是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若不知入门下手功夫,安能遽到了手极则地位?若未能尽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见性?夫明心尽心之要者,时以善法扶助自心,时以赤水润泽自心,时以境界净治自心,时以精进坚固自心,时以忍辱坦荡自心,时以觉照洁白自心,时以智慧明利自心,时以佛知见开发自心,时以佛平等广大自心。

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尽性是烦恼病中之良医。若昧此心,则永劫轮回而遗失真性;若明此心,则顿起生死而圆证涅槃。始终不出此心,离此心别无玄妙矣。后面虽有次第工夫,不过是成就这个而已。

噫!莫看易了,至人难遇,口诀难闻。故张平叔云:只为丹经无口诀,教君何处结灵胎?殊不知经中口诀自载,大都秘母言子,不肯分开说破,使人凑泊不来。况多为譬辞隐语,使学者眩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悯之,今将丹经梵典中之口诀,—一指出,留与后人,为破昏黑的照路灯,辨真伪的试金石。

太玄真人云:

父母生前一点灵,不灵只为结成形。成形罩却光明种,放下依然彻底清。

空照禅师云:

这个分明个个同,能包天地运虚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灵知是本宗。

自然居士云:

心如明镜连天净,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时中常觉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觉禅师云:

菩萨从来不离真,自家昧了不相亲。若能静坐回光照,便见生前旧主人。

三茅真君云:

灵台湛湛似冰壶,只许元神在里居。若向此中留一物,岂能证道合清虚?

天然禅师云:

心本绝尘何用洗,身中无病岂求医。欲知是佛非身处,明鉴高悬未照时。

主敬道人云:

未发之前心是性,已发之后性是心。心性源头参不透,空从往迹费搜寻。

无心道人云:

妄念才兴神加迁,神过六贼乱心田。心目既乱身无主,六道轮回在目前。

高僧妙虚云:

惺惺一个主人翁,寂然不动在灵宫。但将此中无持碍,天然本体自虚空。

太乙真人云:

一点圆明等太虚,只因念起结成躯。若能放下回光照,依旧清虚一物无。

华严经颂云;

有数无数一切劫,菩萨了知即已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习不退转。

海月禅师云:

六个门头一个关,五门不必更遮栏。从他世事纷纷乱,堂上家尊镇日安。

水庵禅师云:

不起一念须弥山,待立当头着眼看。牛一缕丝轻绊倒,家家门底透长安。

大沩智颂云:

真佛无为在我身,三呼三应太惺惺。若人不悟原由者,生劫茫茫认识神。

无垢子谒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翁。

唯宽禅师云:

劝君学道莫贪求,万事无心道合头。无心始体无心道,体得无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

顿悟心原开宝藏,隐显灵踪现真象。独行独坐常巍巍,百亿化身无数量。

呆堂禅师云:

应无所住生其心,廓彻圆明处处真。直下顶门开正眼,大千沙界现全身。

指玄篇云:

若得心空若便无,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脱下胎州袄,作个逍遥大丈夫。

段真人云:

心内观心觅本心,心心俱绝见真心。真心明彻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张远霄云:

不生不灭本来真,无价夜光人不识。凡夫虚度几千生,杂在矿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

妙诀五千称道德,真诠三百颂阴符。但得心中无一字,不参禅亦是工夫。

无垢子云:

学道先领识自心,自心深处最难寻。若还寻到无寻处,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遥翁云:

扫除六贼净心基,荣辱悲欢事勿追。专炁至柔窥内景,自然神室产牟尼。

弄丸集云:

天机奥妙难轻吐,颜氏如愚曾氏鲁。问渠何处用工夫,只在不闻与不睹。

张三峰云:

真心浩浩无穷极,无限神仙从里出。世人耽着小形骸,一颗玄珠迷不识。

解迷歌云:

若要真精无漏泄,须净灵台如朗月。灵台不净神不请,昼夜工夫休断绝。

北塔祚云:

切忌随他不会他,大随此语播天涯。真净性中方一念,早是千差与万差。

横川拱云:

洞水无缘会逆流,见他苦切故相救。西来祖意定无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禅师云:

断臂觅心心不得,觅心不得始安心。心安后夜雪庭际,满目瑶花无处寻。

佛国禅师云:

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来无一物,将军止渴望梅林。

华严经偈云:

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即虚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宝积经颂云:

诸佛从心得解说,心者清净名无垢。五道鲜洁不受染,有解此看成大道。

圆悟禅师云:

佛佛道同同互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长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

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诸法同。诸法我心无别体,只在而今一念中。

张拙秀才云:

光明寂煦遍河沙,凡圣原来共一家。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

中峰禅师云:

从来至道与心亲,学到无心道即真。心道有无俱泯绝,大千世界一闲身。

张无梦云:

心在灵关身有主,气归元海寿无穷。

白沙先生云:

千修千处得,一念一生持。

彭鹤林云:

神室即是此灵合,中有长生不死胎。

永明延寿云:

有念即生死,无念即泥洹。

胡敬斋云:

无事时需教心空,有事时不教心乱。

道玄居士云:

一出便收来,既归须放下。

罗念庵云:

毋以妄念伐其心,母以客气伤元气。

莎衣道人云:

心若在腔子里,念不出总持门。

白乐天云:

自从苦学空门法,消尽平生种种心。

海业禅师云:

动不忘于观照,静不忘于止息。

韬光集云:

心在是念亦在是,动如斯静也如斯。

冲妙云:

身不动而心自安,心不动而神自守。

徐无极云:

性从偏处克将去,心自放时收拾来。

佛印云:

一念动时皆是火,万缘寂处即生春。

陶宏景云:

修心要作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

无着禅师云:

明即明心空寂,见即见性无生。

华严经云:

若能谛观心不二,方见毗卢清净身。

华严颂云:

始从一念终成劫,悉依众生心想生。

马丹阳云:

若能长守弯弯窍,神自灵明气自充。

丘长春云:

当时一句师边得,默默垂帘仔细看。

慧日禅师云:

一念照了一念之善提也,一念晏息一会之涅槃也。

以上数语,皆成仙作圣之要、八道八德之门也。首阿难多闻总持积岁不登圣果,息缘返照,暂时即证无生。盖凡夫之心,终日趋外,愈远愈背。唯返照者,检清摄念,摄念安心,安心养神,养神归性。即魏伯阳所谓“金来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是也。咦!炼矿成金得宝珍,炼情归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谈者千万人中无一人。

 

退藏沐浴工夫(洗心退藏图)

 

易之洗心退藏于密这句话头,唐宋神仙谓之沐浴,近代诸人标为艮背,总只是这个道理,这个窍妙。原夫心属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之义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后者,退之之义也。

故初机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紧,未免有烦燥火炎之患,是以暂将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自然交养,自然念虑不生。即白玉蟾所谓洗心涤虑为沐浴是也。

然沐浴虽为洗心之法,艮背虽有止念之功,二理是则是矣,皆未到实际之地。此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后世。学徒所以罕闻、罕遇。人若明得此窍,真可以夺神功,改天命。

古仙有言曰: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径路此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达尾闾,中通心肾,召摄灵阳,救护命宝。此非修行径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灭,此息先灭,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原人受生之初,在胞胎内随母呼吸,受气而成此缕,与母联属,渐吹渐开,中空如管,通气在来,前通于脐,后通于肾,上通夹脊泥丸,至山根而生双窍,由双窍下至准头,而成鼻之两孔,是以名曰鼻祖。

斯时,我之气通母之气,母之气通天地之气,天地之气通太虚之气,窍窍相通,无有隔阂。几乎气数满足,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囚地一声,一点元阳落于立命之处。自此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驻于其中。凡夫尘生尘灭,万死万生,只为寻不着来时旧路耳。

太上教人修炼而长生者,由其能夺天地之正气。人之所以能夺天地之正气者,由其有两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气从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气从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间,亦可以夺天地之正气而寿绵长久。若根源不固,精竭气弱,所吸天地之正气随呼而出,身中元气不为己之所有,反为天地所夺。何也?盖为呼吸不得其门而入耳。

一切常人,时吸皆随咽喉而下,至中脘而回,不能与祖气相连,如鱼饮水而口进腮出,即庄子所谓,众人之息以喉是也。(钱塘散人注:此指腹式深呼吸)

若是至人,呼吸直贯明堂,而上至夹脊,而流入命门,得与祖气相连,如磁吸铁,而同类相亲。即庄子所谓,真人之后以踵是也。踵者,其息深深之义。既得深深,则我命在我,而不为大冶陶铸矣。

今之人,有调息、数息、抑息、闭息,皆是隔靴止痒,不得到于玄窍。

此窍初凝,就生两肾,次生其心。其肾如藕,其心如莲,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撑天。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余一寸二分,谓之腔子里是也,乃心肾往来之路,水火既济之乡。

欲通此窍,先要存想山根,则呼吸之气渐次通夹脊,透混元,而直达于命府,方才子母会合,破镜重圆,渐渐扩充,则根本完固,救住命宝,始可言其修炼。

按了真了曰:欲点常明灯,当用添油法。尹师曰:涵养本原为先,救护命宝为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复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续尽灯而复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点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尽灯灭,气绝身亡。然非此窍则不能添油,非添油则不能接命,命不接则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旦无常到来,则懵懵然而去矣。故吕公曰:啬精宜及早,接命莫教迟。果然是接之则长生,不接则夭死。

盖人禀天地气数有限,不知保养,自暴自弃,如刘海蟾云: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细细消磨渐渐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阖辟之机一停,呼吸之气立断。呜呼!生死机关,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回心向道耶?

况此着工夫最是简易,不拘行住坐卧,常损此心,退藏夹脊之窍,则天地之正气可扯而进,与己混元真精凝结丹田,以为起生之本。盖以天地无涯之元炁,而续我有限之形躯,不亦易乎?

学者只要认定此窍,守而不离,久久纯熟,则里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销其杂虑,降其动心,止其妄念。妄念既止,真息自现,真念无念,真息无息。息无则命根永固,念无则性体恒存。性存命固、息念俱销,此性命双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无根之树,全凭气息以为根株,一息不来,命非己有。故欲修长生者,必固其气。气固则身中之元气不随呼而出,天地之真气恒随吸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长生有路矣。

此段当与第三节蛰伏藏气穴同看。

 

玉液炼形法则(玉液炼形图)

 

初学之人,平素劳碌,乍入圜中,一旦安逸。逸则四肢不运动,安则百节不流通。以致脉络壅塞,气血凝滞,此通关荡秽之法不能无也。

此法先用行气主宰,照在玄膺一窍。此窍可通气管,即黄庭经所谓,玄膺气管受精符是也。少倾,则津液满口,如井水然,微漱数遍,徐徐以意引以重楼,渐达膻中、尻尾、中脘、神阙,至气海而止。就从气海分开两路,至左右大腿,从膝至三里,下脚背及大拇指,又转入涌泉,由脚跟脚弯循大腿而上至尾闾,合作一处,过肾堂、夹脊、双关,分送两肩、两膀、两臂至手背,由中指转手掌,一齐旋回过手腕,由胸旁历腮后,从脑灌顶,复下明堂、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为一转毕。稍停又眼前行功,则壅滞之处渐次疏通,不唯贯穿诸经,亦能通达诸窍。即心印经所谓,七窍相通,窍窍光明是也。(钱塘散人注:此所谓大周天是也)

盖吾人灵明,一窍六合而内,六合而外,本无不周,本无不照,其不能然者,为形所碍耳。直要炼到形神俱妙,方才与道合真。

夫行气用眼者何也?故施肩吾曰:气是添年药,心为使气神;若知行气主,便是得仙人。昔人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亦至焉。斯言确之矣。

炼形用液者何也?道家谓之药涤玉液是津,玉池是口。黄庭内景云:口为玉池太和官,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炁香蘭,却灭百邪玉铢颜。审能修之登广塞。盖液中有气,气中有液,液气相生,日充月盛,为金液之基,作润身之宝。况能穿关透节,无处不到。古歌曰:华池神水频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气通关节透,自然精满谷神存。

夫玄膺一窍,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灌溉一身,皆本于此。故太上云:舌下玄膺生死岸,子若遇之升天汉。(钱塘散人注:此指舌下腺是也)法华经颂云: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香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心内醍醐滴滴凉。此乃小玉液炼形法也。

人之孔窍所以通乎其虚,达乎其气,而周流于一身之内焉,一或有所蔽塞则为瘀痰、为壅血,而一身脉络不能相通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病即去矣。止而勿行,此与退藏救护是为表里二段并行而不相悖。

夫涵养本原虽是去情识,实除生灭心。心无生灭,身无生灭定矣。欲除生灭心,必自无念始,无念之积习纯熟足,可致无梦。无念之静定熟足,可致无生。无梦乃现在之大事也,无念乃末后之大事也。无生则不造,无梦则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不灭也。

夫学道之士,不患不成,唯患不勤。苟能专精而勤,未有学而不得也。设使立志不坚,信道不笃,朝为而夕改,始勤而中辍,悦于须臾,厌于持久,欲望与天齐寿,不亦难乎?

内观经云:知道易,信道难;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若使不难,则满市皆神仙矣。安足为异耶?

盖修道者,如农夫之去草一般,务拔其根,则吾心天真种子自然发生矣。况此一字法门,彻头彻尾,甚易行,甚有验。小而试之,可以却病延年,大而用之,可以超凡入圣,在学者用功深浅何如耳。

 

性 命 圭 旨 一 、 性 命 圭 旨 二 、 性 命 圭 旨 三 、性 命 圭 旨 四 \ 五 性命圭旨朗读

 

 

 

 

 

 

参考 伍柳仙踪--慧命经

 

返回左旋中心